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42章 乐土

  • 作者:老山活着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08-25 01:30:29
  • 字数:11380字

“哈哈”,任中正调侃王曾,“伯原学的东西有点杂啊!医术、书法、琴艺、农事,还有酿酒。对了,老夫听说他还懂手搏术。王相,也不知道你这位弟子将来究竟是位儒家,还是位杂家,以后有你头痛的时候。”众人哄堂大笑。

王曾苦笑着摇摇头,这个弟子他一天都没教过,还真不知道施太医教了些什么给他。晏殊正吟诵卷轴上的小词:“象服华年两鬓青,喜逢生日是嘉平。何妨开宴雪初晴,酒劝十分金凿落。舞催三叠玉娉婷,满堂欢笑祝椿龄。”晏殊吟诵完毕,一本正经的对王曾说,“王相,伯原的这首词写得很不错!呵呵,恭喜王相,庆之兄还少说了一样,你这弟子还是位骚人啊!”

这玉米酒的气味独特,芬芳扑鼻,闻之欲醉,晏殊迫不及待凑近坛子,再看酒色,只见那里面的酒水清澈透明,竟然没有丝毫的杂色,光凭这两样,晏殊就已经断定这的确是酒中极品。闻到酒香,那边看马车的人也围拢了过来。晏殊不停地催促:“快快!先弄一杯让老夫尝尝。”

见到晏殊这副馋涎欲滴的模样,萧管家微微一笑,从仆役手上接过早就准备好的酒提子,伸进酒坛舀了一勺,倒进一只白玉瓷杯里,然后双手捧给晏殊说道:“请晏学士品鉴!”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一直是天子近臣,人称“富贵相公”。他这人除了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更自负这一生喝遍了人间美酒,什么样的美酒没有见识过。至于如何饮酒,那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哪里用得着萧管家继续呱噪。刚打开一坛子酒,顿时一股酒香扑面而来,闻到味道,晏殊就已经喜不自胜了。

萧管家忙道:“这倒没有注意,不过我家小郎君每天练习吐纳之术,也不知算不算在悟道?”

待众人重新回到大厅入席,王曾这才捋须笑着对萧管家说道:“萧管家,寒冬腊月还让你跑一趟,辛苦你了!这些贺礼老夫很喜欢,不过下次就不用这样破费了。回去告诉伯原,过了年离下次科举就只剩三年了,让他不要过于关注商贾之事,一切还是以学业为重,明白吗?”

“小人记住了!回去一定向公子转达王相的教诲,”萧管家恭声答应,双手捧着一副卷轴,对王曾说道,“王相,家主还写了首浣溪沙为老师贺寿,命小人特意带来……”

任中正闻言噗嗤一笑,一口酒水都喷了出来。众人哄笑着纷纷向王曾敬酒,气氛更加热烈。宾主继续下面的酒宴,孰料喝过玉米酒后,前面喝的美酒再次喝到嘴里,却感觉像白开水一样没滋没味。王曾刚才很有面子,此时的兴致更加高了。

晏殊见了这笔字,不禁感慨道:“王相,你这个学生了不得啊!这才过去几个月,伯原的功力见涨,更胜一筹了啊!”

“嗯,的确有进步!”任中正也点头附和,又指着卷轴湾道,“不知诸位注意到没有?伯原这幅字较之先前那种刚劲雄伟的风格少了一些,代之以起的是一种安祥肃穆,倒似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萧管家难道你家郎君正在悟道么?”

他干脆让人搬来几坛子玉米酒,接下来就喝这种新酒了。有了前车之鉴,众人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小口,小口的轻酌着杯中的酒,不知不觉的竟然全部醉去。萧管家从王曾府上出来后,又马不停蹄来到津水门外的码头上,简三郎正指挥力夫从轮船上不停地往码头上卸货。

萧管家对简三郎交待几句后,又带着刚卸下的三辆马车和玉米酒,急匆匆赶往张祇侯家里。今个晚上还要去拜访八王府的赵管家,时间有点赶,可不能耽误了小郎君交待的正事。施平正在把仙云山庄打造成一个生产基地。可不论是新的粮种,还是布匹以及以后的工业品,将来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网络来销售它们。

开办车行、推广马车只是第一步。施平像一只勤快的蜘蛛,以马车和轮船作为交通工具,以码头和车行为网点在宋朝各地布局,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网络。也许某一天,仙云山庄会变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在此之前,施平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人脉。

王曾还未开口,晏殊却急吼吼说道:“伯原的字么?快打开看看。”萧管家看向王曾,见他满脸是笑的点点头。于是拆开包裹的红绸,慢慢将卷轴展开。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字体,只不过施平现在的书法,更显得笔力遒劲。

不过对于屯田营的厢军来说,现在的情况就好多了,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将主。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大家有了舒适的住房,每天还能够吃饱饭,更加难得的是不少人手里还存下了百八十个铜钱。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屯田营的青壮以前壮实多了,尤其是那些半大的小子,脸上也红润了许多。即使是那些老厢兵,也比过去少了几分暮气,眼睛里也有了期盼。

将主这个人真不错!不仅自掏腰包为屯田营购置了开垦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这段日子伙食上也没有亏待大家,隔三差五还能见到荤腥。大伙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屯田营不仅有了精铁农具,还有三十多头大牯牛和十几头骡子。有这些畜牲帮忙,今后再也不用人来拉犁了。

虽然屯田的任务重,大家需要把眼前这五千多亩荒地开垦出来,同时还要完善所有配套的水利设施,但屯田营没有人有怨言,不用将主催促,个个都在下死力气。到了月底,屯田营的家眷就要过来了。等一家团圆,想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梁老大的心里也变得火热起来。

梁老大就是第一天那个站出来跟施平提条件的老兵。别看梁老大满头白发像个老头,其实真实的年纪还不到四十。他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尤其满意将主对屯田营那些孩子的特别关照。自从去年来到新野,屯田营十二岁以下的小兵全部被挑出来编进了畜牧队,将主身边那个叫憨牛的少年成为了这群孩子的头领。梁老大的两个大点的儿子也在畜牧队,他可知道畜牧队究竟是咋回事。

将主其实是在帮他们养孩子呢!这群半大的小子被挑出来后,将主给每人做了两套换洗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的,顿时焕然一新。分配给他们的任务是一些人在坡地上照顾骡马和羊群,一部分人打扫羊圈牛圈,收集粪便堆肥,还有准备牛羊夜间需要的饲料,活都很轻松。不过,这帮孩子晚上还有事做。他们必须跟着寇珠儿姐姐读书算数,每天一个时辰。最头疼的是每过七天还要考试一次,学得好的有奖励,不及格的还要受处罚。孩子们都苦不堪言。

孩子的家长却不会这样看。泥腿子的孩子都能上学了,这可真是祖坟冒了青烟。就这样优待,将主还给这群孩子每天发五文钱的补贴,连吃食都是专门的伙房单独准备。作孽哦!梁老大问过自己的孩子,他们每天至少有两个鸡蛋吃,而且将主要求他们当场吃完,不允许带回家。每天两个鸡蛋哟,这可比屯田营这边的伙食好多了。

哪个时代都一样,总有一些人唱反调。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把这几百个孩子挑出来的时候,屯田营的单身汉是有意见的,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孩子吃了亏。因为少了这群孩子打下手,他们以后肯定要干更多的活。对着这些人的质疑,将主很大气!他宁愿自己花钱买了牛马补上劳力的缺口,也不允许这帮孩子继续下苦力。将主说了,谁敢再打这些孩子的主意,他就砍了谁的脑袋!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对将主说个不字。

梁老大认为将主有句话讲得特别好:你们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就忍心让这些孩子继续过这种日子。正因为屯田营贫穷,咱们才要抱团取暖。屯田营是一个集体,应该互相帮助。有人虽然没有孩子,将来屯田营的日子好了,难道你们愿意继续打单身吗?现在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保证,只要我还是你们的将主。今天这些孩子享受的优待,你们的孩子也会享受得到。

梁老大正胡思乱想间,后面一声吆喝:“喂,梁老大让一让,让一让!发什么呆呢?”回头一看,原来是麻老三光着膀子,又推着两轮车过来拉石子了,这家伙今天很积极,已经是他早上跑的第十趟了。这片荒地地势平坦,土质也不错,开垦出来都是上好的耕地。就是土里面还夹杂着不少石头。荒地已经翻过一次,还需要把这些石头清理干净。

这些石头也不会浪费,将主让人铺在田埂上,说要修条啥子机耕路。虽然不明白。但将主让这样做,大伙儿就照做就是。干活没什么好说的,反正厢军就是用来干活的,但是像现在这么干活,梁老大觉得浑身都舒坦。将主就在工棚里,指导着工匠打造干活的家伙。梁老大对将主的奇思妙想佩服得五体投地,以前大伙儿只知道牛耕地,没想到利用驮马和骡子也能够耕地,而且效率更高。

前不久,将主带着营里的工匠做了几个翻转犁,一下子就让繁重的开荒变得轻松了许多。施平设计的翻转犁也只具备悬挂架、犁架、主轴和限深轮等基本部件,并没有后世更加先进的油缸机构,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在厢军士卒的牵引下,多匹骡马齐力向前迈步,十几分钟内便可犁好一亩田地,原来担心完不成开荒任务的士卒,一下子有了信心。

听将主说,待到秋收时收割等工作,也可以在骡马的帮助下进行,这时骡马所牵引的是收割机、切碎机等新机械,咱们只需二十来人就可以干完以前百多人做的活,以前的效率提高了五倍。怪不得将主当初有信心!开荒之前,将主硬是没让孩子们回来帮工,就连营里那些身体羸弱的老人也被安排去打扫营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淘汰老弱病残后,能够开垦荒地的青壮还不到屯田营的一半人。当时大伙儿看着这么大一片荒地,心里头都有些发怵。包括梁老大在内,没有谁有信心在规定的时间把它开垦完。现在有了先进的翻转犁,再配合着三十头牛耕地,赶在播种之前把这块地整出来,应该没有问题。

麻老三站在地头,又对着四周又吆喝了一嗓子:“弟兄们,加把劲啊!将主今天杀了羊,给大伙儿加餐,中午有羊肉汤喝!”四周顿时一片叫好声,干活更加卖力了。

麻老三哈哈一笑,动作麻利把车推到地头,开始往车上搬运石块。这麻老三一直是个老光棍,三十岁的人了还没有碰过女人。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以前实在太穷了。当初也是他嚷得最凶,差点被施平抓了典型。要不是大伙儿再三求情,这家伙的脑袋恐怕会被将主砍下来祭旗了。以前在京城的时候,这家伙干活时总是偷奸耍滑的不肯干,最近像换了个人,竟然干的这么卖力。

趁着装车的功夫,梁老大拍了一把麻老三,戏谑道:“麻老三,太阳从西面出来了啊?大伙儿一起混了这么多年。老子还是头一回看见你这狗日的卖命啊!”

“嘿嘿”,麻老三笑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指指远处的军营说,“自打来到新野跟着将主后,这日头打西面出来又不是头一遭,将主当初说给俺们盖青砖大瓦房,还真就盖了青砖大瓦房。将主承诺只要肯努力干活,每天至少赚三十文,嘿嘿,不瞒哥哥,俺在煤厂打煤球,每天就没少过五十文。将主不久前告诉俺们这些光棍,说纺织作坊很快要扩大了,肯定会有很多好女子。让俺们别一天到晚喝酒耍钱,多存点钱早点讨个媳妇。别的将主这么说,俺麻三就当是坟头上烧茅草——哄鬼!可将主这么说,俺麻三真就信了。不为别的,就为将主这从来没有说话不算数。梁老大,不怕你笑话俺。这几个月,俺一文钱都没花,一口酒都没喝。一门心思就想讨个媳妇,跟你一样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他娘的,那才是人过的日子!以前小弟不懂事,顶撞了梁哥,还望哥哥莫怪。将主把俺们当人看,俺们也得争口气不是!”

听到麻老三这掏心窝子的话,梁老大鼻子微微有些发酸。他重重的拍了拍麻三的肩膀,说道:“好样的,兄弟!听将主的不会错,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说罢,梁老大回首看看远处的军营,那白墙墨顶的大瓦房,在这荒原上显得格外醒目,等这片荒原开垦出来,种满了粮食,那就是俺们的乐土啊!想到这些,梁老大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猛然扯着嗓子大吼了一声:“弟兄们!出死力啊!”

杜甫云: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先民曰: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未完待续)

仙云山庄所有的作坊已经停工,简老根将庄户分成几个生产队,开始分配任务。修水渠的修水渠,翻地的翻地,育种的育种,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大伙儿既分工又协作,非常默契的开始了新一年的春耕。

对于农夫来说,春天里种下一颗种子,如果风调雨顺的话,到了秋天总会有收获。杂役厢军不算是宋王朝这个帝国中的特例,他们干着牛马活,吃着牲口料,以前他们即使拿汗水去浇灌自己种下的种子,却依然没有喂饱过自己的肚子。

——————

经历一场倒春寒,河南大地上的天气又开始转好,转眼到了天圣四年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拂面的东风已是温暖怡人。除开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龙抬头在大宋,尤其是北方中原地区也算是个重要的节日。

听萧管家说的玄乎,晏殊忍不住噗嗤一笑,挥挥手就命萧管家先打开一坛尝尝。

到了这一天,人们会一大早儿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提一箩白灰,从门外蜿蜿蜒蜒一条线儿撒到厨房里,接着又绕着水缸,一边撒灰一边唱着“引龙回,引龙回呀引龙回”的歌谣:盖因这时候已过了雨水节,人们盼雨了。龙不行来雨不施,引龙回为的是引回一场春雨来。做过了引龙回的仪式,喜欢吃饼的就搬出黍面枣糕,掺和着摊成薄薄的煎饼,名日龙鳞饼;喜欢吃面的,都去食铺里买回用隐绘龙形彩纸包扎的大兴县的油挂面,谓之龙须面。

在大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二月二这一天,无论是官家还是百姓人家,女红一律停止,怕的是飞针引线不小心扎伤了龙眼睛。也就是这一天,各家严严实实捂在深窖中避寒的各色花木,也都打开窖口放些子暖风进去催其复苏。总之,一到这一天,大宋各地百姓从心里头就感到久违的春天已是跨进了门槛儿。

湍河两岸,仙云山庄的原野蒿草丛中,到处可以看到淫性十足的狗们在酣畅淋漓地**。顶着漂亮的大红冠子的公鸡,也常常一抖翅儿跳到树上,伸着脖子高瞻远瞩,为的是能找到“意中人”,忽然,它飞身而下,以娴熟的身技逮着一只小母鸡旁若无人的撒野。这一幅幅自然的“春宫图”,使辽阔的荒原陡然间充满盎然的生气。春天来了!冰碴子碎了,土坷垃潮润了,绊根草的根部泛起星星嫩绿,水畔的垂杨,也爆出了翠翠的豆粒大的嫩芽儿……

晏殊迫不及待的接过杯子,仰头一口喝干……晏殊的那张老脸瞬间就憋得如同蟹壳一般,过了良久才缓过气来,勉强按下翻腾的酒意。半晌才挤出一句话:“好……好烈的酒!”

那边王曾、任中正等人也一人干了一杯。情形和晏殊差不多,同样是憋得满脸通红,半晌都说不出话来,只觉得一口下肚,胃里面像是火烧一般难受,这么大冷的天,身上竟然出了白毛汗。

阅读一梦千年话汴梁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79475.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