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其他 > 中华世纪谈

448,君主立宪

  • 作者:笑谈正说
  • 类型:其他
  • 更新:2021-11-02 13:06:02
  • 字数:5892字

袁世凯还特意打听过美国政府的看法。美国人回话说,那时你们的内政,我们不参言。言外之意就是不反对。其他国家也大都是这个意思。英国明确表示支持。只有日本似乎不同意袁世凯称帝,但没有明说。大概是他们有天皇,见不得其他国家也有皇帝。就像当年中国以天朝大国自居时,不允许周边小国称皇帝。

但他的儿子袁克定急于当太子,伪造《顺天时报》(日本外务省在中国办的中文报纸),营造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氛围。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推行君主立宪并出面组阁。但南方临时政府拒绝接受君主立宪,以大总统之位换取袁世凯改行共和。

虽然君主立宪半途而废,但袁世凯相信中国之所以推翻帝制只不过是要推翻满清的帝制,而不是反对帝制本身。如果是汉人做皇帝,中国还是愿意接受帝制的。

袁世凯把中国在实行民主共和之后仍然衰弱不堪理解为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他认为中国还是更习惯自古以来的君主集权。

美国教授的这篇文章影响很大。那时候的人迷信洋人,包括袁世凯。

他的另一个谋士梁启超已经跟他闹翻了。梁启超主张“开明专制”,能够接受君主立宪。但袁世凯解散国会让梁启超非常失望。他认为袁世凯眼里只有君主没有立宪,愤然离袁世凯而去。

杨度积极促成袁世凯称帝一事。他不断发声鼓吹君主立宪。他认为国家必须“定于一”(一元化领导)才能安定,在安定团结的环境中才能立宪并逐渐民富国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什么事也做不成。中国人文化程度低,难以行使民主权力。民主选举总统容易发生动乱。

袁世凯以为称帝不会遭遇国外的抵制。

“中国缺乏它要表现的自由民主所应具备的法制、个人权利。甚至纪律都没有。因此,专制应该继续下去,直到它发展出对于政治权威有更大的服从,对于社会合作有更大的力量、对于私人权利有更大的关注之后再说”。

他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中国)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他主张用君主立宪作为民主共和的过渡。

袁世凯周围的人纷纷劝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说我已经贵为大总统了,大权在握,还用得着称帝吗?

窜唆他称帝的人说,你现在虽然贵为大总统,十年任期已满还不得下台做一平民老百姓吗?称帝可以永远掌握权力,并且传之子孙。

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也就是他从美国请来的教授,也支持袁世凯搞君主立宪。他认为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哪个国家都能适用,都能成功。这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民智水平。这也是欧美成功而南美、中美不成功的原因。

孙中山当时在日本,娶了一房年轻漂亮的新太太,就是后来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他正在度蜜月,暂时无暇顾及其他。

作为民初四大报纸之一的天津《益世报》是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为袁世凯称帝造势。它发起有奖征文,请民众就“君主立宪……究竟取法(效仿)何国始能和于民意……详论之”。同时对袁世凯称帝动态进行追踪报道,诸如《公民庆贺团之发起》、《宪政协进会之茶话会》。

上海的《中华新报》对袁世凯称帝不以为然,称:“帝制运动初生,不但一般国民反对,即总统之故交亲戚、心腹僚属,亦多不谓然”。

的确,袁世凯的儿子们除了争太子有望的,其他人对帝制“多不谓然”。北洋军将领也是如此。“陆军次长田中玉……曰:‘让他姑且做做(皇帝)再看’”。袁世凯的部署将领持观望态度,暂不表态。

当时各省的将军(袁世凯复古将都督改名将军)对袁世凯称帝多持反对意见。因为帝制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越集中,各省将军的权力越小。但是在当时的情景下,各省将军暗里互相串联,准备抵制,明里也发电劝进,也就是劝袁世凯响应民意称帝。

蔡锷不但跟各地都督一起劝进,还亲自率领军人请愿团向袁世凯劝进。劝进书写道:“实见中国国情,非毅然舍民主而改用君主不足以奠长久之治安”。“蔡锷领导军人请愿帝制”。

满清的王公贵族也违心表示拥护。

袁世凯见这么多拥护他做皇帝,以为自己真是中国的拿破仑。他不再犹豫,决定称帝。他安排全国投票表决。

因为他这个皇帝是君主立宪制的皇帝,需要通过选举产生。而当时第一届国会被解散,新国会议员还没选出来,选举皇帝只能特事特办。

参政院组织“国民代表大会”表决改变国体,密令各省选派可靠代表拥戴袁世凯为帝。结果全国一千九百多代表全票通过改变国体。参议院因此写了劝进书,督促袁世凯顺应民意尽快登基。

袁世凯认为这是民心所向、天命所归。想当年拿破仑把共和国改为帝国加冕为皇帝时,都不是全票通过。他感觉自己比拿破仑都牛。

袁世凯安排登基大典,准备就任皇帝。

1915年年底,袁世凯宣布称帝。国号中华帝国。年号洪武。

袁世凯封副总统黎元洪为亲王,其他官员封公侯伯不等。下令按君主立宪制重修宪法。

在京的各级官员前来朝贺。据天津《大公报》报道:朝贺大典在总统府举行。“文武百僚……排班觐贺。起仪节仍与平常之觐贺相同……亦未欢呼万岁。觐贺诸员行三鞠躬”。

袁世凯开始准备登基大典。他让紫禁城的小皇帝把前三殿让出来。他的登基大典要在太和殿举行。这是历代皇帝登基的金銮殿。

紫禁城的前半部分是皇帝的工作区,后半部分是生活区。溥仪作为退位皇帝,前半部分也用不着了。

那时溥仪已经懂事了,知道袁世凯称帝悲愤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宫里的人惶惶不可终日,望见前三殿正在重新装修,心想袁世凯登基之日没准就是我们的末日。天无二日,地无二君。袁世凯肯定不会允许满清皇帝的继续存在。一国两制也就罢了。一国两君谁能容忍。

不过袁世凯倒是传话过来,以前签的的皇室优待条款依然有效。即便如此,大家还是不免担心。

实际上社会各界对君主立宪反应冷淡。大家搞不清楚君主立宪跟共和制,或者说皇帝跟大总统,有什么优劣利弊。说全国人民都支持袁世凯称帝肯定是瞎掰。但要说全国人民都反对袁世凯称帝也不符合事实。

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当时的精力放在新文化运动上面,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袁世凯其实内心是想做皇帝的,只不过担心国内外的反对。他对称帝的成败得失吃不准,下不了最后决心。他曾公开声明自己没有恢复帝制的打算,说明他内心的犹豫。

袁世凯让杨度领衔成立一个筹安会,“以筹一国之治安”。筹安会成立后通电各省,要求各省派代表来京参加研讨会,从学理上研究君主和民主哪个更符合中国国情。

1915年袁世凯称帝,改共和为君主立宪。

筹安会名为研究恢复帝制的可行性实为试探民意。

袁世凯放出风去要搞君主立宪。朝野反应热烈。各地百姓纷纷上街游行,支持袁世凯称帝。连妓女、乞丐都上了街,送来请愿书。袁世凯看到请愿书,感慨连妓女都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

袁世凯哪里知道这都是杨度一手策划的。

并且他也并非完全恢复清朝之前的旧制度,而是想搞君主立宪,也就是清末想搞而没搞成的事。他认为君主立宪集合了帝制和民主制的优点,有集中有民主,比单纯的民主制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

这是他对中国国情的一种判断,或者是他的谋士杨度灌输给他的一个想法。

阅读中华世纪谈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68639.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