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幻想小说网 > 历史 > 大明奇葩一箩筐

第19章捋一捋同时代的反王们上

  • 作者:孤临易水
  • 类型:历史
  • 更新:2021-10-02 11:21:35
  • 字数:9524字

他死的这个大元风雨飘摇的至正二十七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方国珍降朱元璋、宋濂撰北伐檄文、朱元璋灭陈友定。也包括了他张士诚的谢幕。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比朱八八好不到哪里去的他,也是一个苦命人出生,他是一个私盐贩子,但是似乎比老朱要稍微好一点。要知道在古代盐是战略物资,有盐就几乎是等于有钱,当然你得有实力和渠道贩卖这是后话。

资料:

本名:张士诚

第一位就说张士诚这个人。

我们可以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来的,也不弄清楚他们是怎么没的。这里只是捋一捋他们的生平大概,了解了这些,就能自行理解为什么他们成了朱元璋得天下的垫脚石,这个垫脚石越硬,越说明老朱厉害。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兴化白驹场人

这位张爷,是元末位于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泰州兴化白驹场人(今属江苏省盐城大丰市)。江浙自古富裕,这里不用多说。

去世时间: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

主要成就:高邮大捷(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改元天)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建元天祐。

张士诚是灭元的盖世功臣,而后期,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朱元璋俘虏,张士诚在朱元璋、已经投降元朝的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之后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时年47岁。

元末盐枭张士诚失败是必然的:他性格的摇摆不定。

出生时间:1321年是元朝至治元年。

张士诚此番降元,其实也是三心二意。在此后六七年里,他打着官军的招牌,南侵江浙,北逾江淮,南边占领了杭州、绍兴,北边势力一直伸展到济宁(今山东境),拥地二千余里。

元朝方面的达识帖木儿之所以急于招降张士诚,且容忍他不断扩张地盘,也有自家的苦衷。原来自从红巾军纵横江淮一带后,南北漕运断绝,大都(今北京)缺粮,快支撑不下去了。他们要解决南粮北运的难题,不能不对控制江南的张士诚及称雄江浙沿海的方国珍实行安抚政策。

从1360年到1363年间,“士诚出粮、国珍出船”,总算每年能海运十几万石粮食北上大都,为苟延残喘的元朝多续了几年命。期间,张士诚也曾试图大举进攻,收复被朱元璋夺去的失地,可是在修筑一新的宜兴城下遭到杨国兴挫败,泄了元气,再无余力反扑。

朱元璋与张士诚相持十年,打来打去,谁也占不了对方便宜。直到1363年“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一举击溃陈友谅,再顺势攻取武昌城后,挥师东向,剑指江浙,气节有亏且只顾自保的“私盐大王”张士诚,也就朝不保夕了。

1367年年底,朱元璋大军包围平江城,张士诚率余部死守拒降。经过十个月的攻坚战,平江城破,张士诚自杀不成当了俘虏,被押解至应天府。他拒绝宿敌朱元璋的问话,且不进饮食,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人乱棍将其打死(一说自缢身亡)。

死前的这一刻,他似乎又恢复了桀骜不驯倔强悍勇的盐枭本色。

然而我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他起初能成事,也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盐商张士诚从政,商人也可以得民心,

政治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率领主力军进驻平江,把平江改名为隆平府。接着,张士诚定都隆平府,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宫,并设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机构,任命李行素为丞相,张士德为平章,蒋辉为右丞,潘元明为左丞,史文炳为枢密院同知,周仁为隆平太守。至此,代表广大下层盐民利益的大周政权初具规模。盐民出身的张士诚,十分了解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在他执政的前期,励精图治,致力于革除元朝的弊政。元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江南地区的农民除了要向官府缴纳各样赋税之外,每年还要向田主缴纳额外的附加粮和丝绸,甚至要代替田主服徭役。在蒙汉地主的层层盘剥之下,下层百姓贫者愈贫,生活窘迫。在大周政权初创之时,张士诚就下令废除元朝施加在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为了促进农业发展,至正十四年三月(1354年),张士诚颁布《州县务农桑令》,诏令上说:“元氏之乱多在民穷,夫独其君之不仁哉!良以有司,不宣德意,妄立科条,志在肥家,不恤民隐。百姓求生无路,引义不能,遂至崩解。余起兵之意,诚欲出生民于涂炭。予所在,以安全食为民之天,农桑为民事之本,有土有财只在利导,既富且教尤要提撕。令下之日,务曲体余衷,相机度宜,俾处处有生养之具,毋徒以文具相涂饰也。用命慎择长吏,嗣后以民生登耗为殿最。”

经济张士诚派军队与当地农民一起,开垦隆平府城外的南园和两片荒地,全部种植粮食作物,并减免当地农民一年的赋税;大周政权取消了农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赋税,并把当年四成赋税返还给农民,把地主和富户的粮食衣物赐给贫民和老年人;在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分别设立劝农使和劝农慰,带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隆平府,张士诚命人把承天寺的铜佛融化,铸造“天佑通宝”,取代元顺帝发行的至正钞在江浙地区流通,有效地稳定了江浙地区的物价和市场。张士诚的一系列鼓励农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地流民纷纷返乡,重建家园。

文化教育为了发展教育,整饬民风,张士诚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张士诚人为“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耻道丧,王纲解纽,实在于斯。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定都隆平府后,张士诚在统治区内继续推行经济和文教改革。张士诚在隆平府设立学士员,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大周政权提供;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十五年(1365年),张士诚在江浙地区先后两次举行乡试,遴选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纷纷前来投靠,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张士诚帐下任职,为其出谋划策。

成就了一番霸业,47岁也不枉此生,输在了争夺权谋的道路上,就应该无怨无悔,他的路已经注定,该认命还得认命。这是实物客观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

盐贩子的一生是坎坷的,机遇让他走上了历史舞台,性格让他黯然谢幕。

早期经历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农历七月三十,张士诚出生于泰州兴化白驹场(今盐城大丰)的一个穷苦的“亭民”之家。随后,他的三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和张士信也相继降生。兄弟四人都以撑船运盐为生。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盐价不断提高,但东南沿海的盐民依然生活无着。泰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到盛夏,都会遭遇台风侵袭,海潮倒灌。海水退去,

原本千倾良田都变成盐碱地,当地农民苦不堪言。

起义反元由于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一起做起了

张士诚起义地-大丰市草堰镇北极殿贩卖私盐的营生。他们在给官府运盐的同时,随身夹带一部分食盐,卖给当地的富户。白驹场的富户们常常以举报官府相要挟,不仅不给张士诚盐钱,而且对他非打即骂。由于身份低微,而且贩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只得忍气吞声。白驹场当地有一个盐警名叫丘义,负责监督盐民出工、缉拿私盐贩子。这个邱义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一有疏漏,就对盐民非打即骂。张士诚和盐民们慑于他的淫威,只能暗气暗憋。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弟弟三人及壮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胆大的盐

张士诚领导起义地人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他们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一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随后,十八个人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个干净。

起初的民心就是这么用命挣来的。历史总要给张士诚一个评价。

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造反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

毫无疑问,早期的张士诚是对元作战的盖世功臣。当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进入低潮的时候。百万元军已经打破了红巾军长江防线恢复了南北元军的联系。作为非红军系统的张军的顽强抵抗导致脱脱率领的百万元军主力崩溃。从此开始了各路反元义军的第二次高潮。

施耐庵、罗贯中都曾效力张士诚。红巾军起义同时又有张士诚,他所领导的反元斗争,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历史评价:

《明史》: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

俞国鉴: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

杨维祯: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

葛军力:张士诚见利忘义、朝秦暮楚。

朱元璋得到天下后,与群臣总结革命经验,也说元末群雄中“士诚最富,友谅最强”,但“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的好生事,器小的没长远打算。出身贫苦农家、当过游方僧人的朱元璋断言:士诚做过盐贩子,遇事斤斤计较,顾虑多,疑心重;友谅生于打渔人家,惯见风浪,野心大欲望高。

所以,他料定先攻陈友谅,张士诚会袖手旁观;假如先攻张士诚,陈友谅必然倾巢而出抄己方的后路。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对张士诚的“人品”判断准确。

朱元璋与张士诚相持十年,打来打去,谁也占不了对方便宜。直到1363年“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一举击溃陈友谅,再顺势攻取武昌城后,挥师东向,剑指江浙,气节有亏且只顾自保的“私盐大王”张士诚,也就朝不保夕了。

1357年,朱元璋派徐达率大军扫荡江南、围攻宜兴之际,连战不利的张士诚只好接受元朝江浙右丞相达识帖木儿的劝诱,再次降元,被封为太尉。

咱们说同时代的张士诚在元末时期的那些反元的群雄中间,绝对是一个奇葩的存在。无论是韩宋还是徐宋,他们都是从白莲教起家的,不用多说,天然的就跟佛教的关系很亲近,甚至是那起于海隅的方国珍,对佛教也是礼遇有加,恭敬的很。但是张士诚就不一样,他对于佛教很厌恶,而且是真心的反佛,而且像射佛像、占佛寺、熔佛像,那基本上都是常规操作,而且在他的政权中,也很少见对佛教有友善态度的人。

张士诚是淮南泰州人。泰州地近海滨,民众多靠晒盐过活,但官府赋税劳役很重,民怨沸腾。张士诚年少时是会武术、讲义气的小流氓,兄弟几个以撑船贩私盐为业。贩私盐利润高,张士诚又轻财帛,乐意周济贫困,很得人心,私盐贩子公推其为头目。

适逢各处起兵反元者众,1353年,不甘受官府和地方豪强欺压的张士诚,乘势率几兄弟在内的“十八壮士”举义。他招徕贫苦盐丁和无业游民,攻下泰州、高邮,占据三十六处盐场,并自立为“诚王”,国号大周。1356年他建都隆平府(今苏州)时,势力范围几乎覆盖了江南大部分富庶地区。

张士诚与元朝的关系反反复复,时叛时降,这大约跟他的流氓出身和盐贩经历有关。明史专家吴晗评价他“生性迟重,不多说话,待人宽大,但没有一定主见,只想守住这块基业,怕冒险吃亏出差错。大将大臣们都是当年走私的江湖兄弟,做错事以至打了大败仗,也不忍责备,赏罚不明”。

别称:九四

所处:时代元末

阅读大明奇葩一箩筐最新章节 关注https://www.smrhm.com/article/93580.html

(快捷键 ← )上一页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 → )